图片
图片
《常自在歌》
——徐侨〔宋〕
常自在,常自在。
莫受物触随变改。
心常澄太虚,胸常涵沧海。
志常明秋霜,气常融春霭。
常自在,常自在。
莫或欺心旋遮盖。
此心常与天地通,日月神明环内外。
万物森森在吾下,我自小之自伤害。
常自在,常自在。
诗书乐处安精神,道义合时行身世。
贫何足嗟,贱何足慨,
富何足淫,贵何足泰。
静惟饬身而无愧,动惟利人而尽爱。
常自在,常自在。
此外何求哉。
有时诗一篇,有时酒一杯。
庭花野草为宾友,清风明月相追陪,
陶吾真兮适吾性。
常自在,常自在。
何处有愁来。
图片
【📜原文】
常自在,常自在。莫受物触随变改。
心常澄太虚,胸常涵沧海。
志常明秋霜,气常融春霭。
〖💡释义〗
"莫受物触随变改"强调心性如古松立崖,任尔东西南北风。"澄太虚"喻心境空明若秋日晴空,"涵沧海"状胸怀宽广似无尽碧波。后两句以"秋霜"喻志向高洁,用"春霭"比气息温和,展现刚柔并济的修养境界。
自然界的松柏历经风霜不改苍翠,恰似人需在世事变迁中守住本心。见过春花易谢,秋月常圆,方知恒常心性比短暂绚烂更可贵。如同老园丁培育盆景,既要顺应草木生长之势,又需修剪杂枝保持形神。
【📜原文】
常自在,常自在。莫或欺心旋遮盖。
此心常与天地通,日月神明环内外。
万物森森在吾下,我自小之自伤害。
〖💡释义〗
"莫或欺心"警示勿自欺欺人,如明镜蒙尘则失真。"与天地通"谓天人合一之境,日月轮回如同心性明灭。末句反思人类妄自尊大反而自损,当以谦卑之心观照万物。
古镜蒙尘的故事提醒我们,心灵也需要时时拂拭。就像老茶盏经年使用形成的茶垢,适当的积淀是韵味,过度的遮蔽就成了浑浊。保持本真,如同山泉自石隙涌出,清冽不改。
【📜原文】
常自在,常自在。
诗书乐处安精神,道义合时行身世。
贫何足嗟,贱何足慨。
富何足淫,贵何足泰。
静惟饬身而无愧,动惟利人而尽爱。
〖💡释义〗
"诗书安精神"道出文化滋养的重要性,"道义行身世"强调处世准则。贫富贵贱的排比句破除世俗执念,末两句阐明静修品德、动行仁爱的实践哲学。
诗书如同陈年佳酿,愈久愈能滋养心田。但若只存不饮,终究是死水一潭。真正的修养应如溪流灌溉田地,将文化积淀转化为生活智慧。就像老树把深埋地底的养分化作年轮,默默见证岁月。
贫富得失如同四季衣裳,合时应景方为智慧。见过绫罗裹身的拘谨,也懂粗布衣衫的自在,方知真正的富足在于合适。如同老玉匠选料,不在石料贵贱,而在因材施艺的匠心。
图片
【📜原文】
常自在,常自在。此外何求哉。
有时诗一篇,有时酒一杯。
庭花野草为宾友,清风明月相追陪,陶吾真兮适吾性。
常自在,常自在。何处有愁来。
〖💡释义〗
"诗酒相随"展现文人雅趣,"花草为友"体现自然情怀。清风明月不仅是景物,更是精神知己。尾句点明:当本真性情得以舒展,忧愁自无立足之地。
真正的自在如同山间野菊,不择地而生,不求人而赏。与清风对酌,和明月共舞,这种乐趣不在于占有,而在相知。就像老琴师抚弦,指间流淌的不仅是音符,更是与天地共鸣的欢喜。
草木枯荣本是常态,强求常青反失其美。顺应本性而活,如同山泉顺势而下,在曲折中唱出清越歌声。这般境界,恰似水墨画的留白,看似空无,实则充满生命的呼吸。
图片
与君共勉!
END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