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当长安城的更鼓声渐行渐远,晚唐诗人李远在《题僧院》的粉墙上,用四十个汉字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
李远以"何人免"三字构建起普世性的生命困局,却用"不用问"的否定句式斩断徒劳追问。这种独特的解题思路,暗合佛教"破除我执"的觉悟之道,将衰老焦虑转化为认知革命的契机。
末句"却嫌风景丽"的悖论审美,恰似一柄挑开认知茧房的禅杖。当世人执着于对抗白发时,诗人却将目光投向窗外永恒流转的碧云秋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题僧院》
李远〔唐〕
不用问汤休,何人免白头。
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
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
却嫌风景丽,窗外碧云秋。
图片
【01】不用问汤休,何人免白头
〖📜释义〗
不必询问南朝诗僧汤惠休,世间谁人能逃避白发苍颜的命运?
〖💡心得感悟〗
诗人以反问句式,道破生命衰老的必然规律。汤休作为六朝著名诗僧,在此既是智慧象征,也暗示求仙问卜的徒劳。白头意象既指生理衰老,更隐喻精神困顿的普遍人生境遇。
真正的从容源于对生命节律的敬畏。
当我们学会用欣赏古董包浆的眼光看待皱纹,用观察月相盈亏的心态面对白发,时光便不再是敌人。那些被风霜雕琢的痕迹,终将成为解读生命的密码。
图片
【02】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
〖📜释义〗
百年光阴恍若飞鸟掠过,人间万事如同水面泡沫转瞬即逝。
〖💡心得感悟〗
过鸟意象源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浮沤出自佛经喻指世事虚幻。诗人融合道释思想,构建起多维度的时空观照。
飞鸟划过天际的轨迹,恰似我们在时间长河中的投影。诗人用双重比喻构建起微观与宏观的对话:个体的百年在宇宙尺度下,不过晨露待晞的瞬息。
这种时空观照让人懂得"轻装而行"的智慧。就像旅人不会背负整座花园上路,学会将执念化作清风,让得失如浮沤自生自灭。那些曾以为永恒的悲喜,终将在更大的时空维度里消融。
图片
【03】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
〖📜释义〗
离别的愁绪常在梦中萦绕,纷乱的情愫如同播撒忧愁的种子。
〖💡心得感悟〗
诗人以"牵梦"具象化思念的绵长,用"种愁"暗喻情感滋生烦恼的过程。此句融合佛教"爱别离苦"的思想,揭示执着情感带来的精神负累。
思念如同月光下的藤蔓,越是刻意修剪越是疯长。诗人揭示的情感悖论至今仍在上演:我们亲手播种的情愫,最终却成为困住自己的藩篱。
破解之道不在斩断情丝,而在培育观照的慧眼。就像园丁既欣赏牡丹盛放,也坦然接受残红飘零。情感的重量不在于握紧多少,而在于懂得何时松开掌心。
【04】却嫌风景丽,窗外碧云秋
〖📜释义〗
看似抱怨秋色过于绚丽,实则在碧空云影间窥见永恒。
〖💡心得感悟〗
诗人运用"却嫌"制造认知反差,以否定式表达超越表象的审美体验。这与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相通,在简单景物中悟得真如本性。
这"嫌"字背后藏着大慈悲:提醒我们警惕沉醉于浮光掠影。诗人反讽式的审美,恰似将铜镜翻转照见背面的锈迹。最澄明的领悟往往诞生于对表象的超越,正如真正的茶味要在咽下回甘时方能体会。
当我们不再追逐惊鸿一瞥的惊艳,才能在寻常秋色里看见永恒。那片碧云流转的禅机,不在天边,而在放下执念的方寸之间。
图片
与君共勉!
END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