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
7月16日,物产环能公告,拟以14.57亿元现金收购湖州南太湖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南太湖科技”)100%股权,交易完成后,这家以燃煤热电联产为主业的公司将正式纳入物产环能麾下。
物产环能表示,本次交易是实施“成为绿色高效的环保能源综合服务引领者”战略的重要一步。
不过,物产环能的盈利能力正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9.49亿元,同比下降4.91%;归母净利润仅为1.5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5.44%。
2024年,物产环能归母净利润7.39亿元,同比下降30.25%,继2023年之后,净利润连续第二年下滑,凸显了公司核心业务面临的巨大压力。
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虽然公司一季度毛利率小幅提升至7.23%,但净利率却降至1.87%,同比下降25.13%。
截至2024年底,物产环能货币资金5.57亿元,大额存单近7亿元;而同期短期借款达12.55亿元,长期借款3.22亿元,公司资金链已十分紧张。
展开剩余67%为缓解资金压力,公司今年4月宣布拟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总额不超过18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同时,公司2025年计划为子公司提供高达46亿元的担保,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大了财务杠杆风险。
在自身财务状况吃紧的情况下,物产环能仍决定以14.57亿元现金收购南太湖科技100%股权,这一决策尤为引人关注。
根据坤元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南太湖科技股东全部权益的评估价值为15.32亿元,较账面价值增值11.19亿元,增值率高达270.51%。如此高的溢价是否合理,引发了市场质疑。
标的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净利润1.31亿元;2025年1-5月营收2.14亿元,净利润4863万元。按14.57亿元收购价计算,相当于11倍的市盈率,在传统热电行业并不算低。
交易还暴露了其他风险点。截至2025年5月末,标的公司对转让方尚有1.57亿元其他应收款,存在明显的资金占用问题。此外,2024年3月,该公司曾因废气排放超标被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处以28.8万元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巨额交易未设置任何业绩对赌条款。这意味着如果标的公司未来业绩不及预期,买方将无法获得任何补偿,所有风险将由物产环能及其股东承担。
在收购南太湖科技的同时,物产环能还在大力投入熔盐储能等新能源技术,这种双线作战的战略加剧了财务压力。
2023年1月,物产环能联合其他投资者成立了物产中大(浙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储能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2023年11月,又成立了浙物聚能绿电(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布局集中式快速充电站和储能技术服务。
这些新技术研发需要持续大量投入。然而在研发费用方面,公司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3262.80万元,同比下降4.96%。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削减研发投入,对处于转型期的公司可能产生长远影响。
投资者对物产环能此次收购反应谨慎。在股吧等投资社区,多位投资者也表达了“溢价过高”、“资金压力大”、“业绩承诺缺失”等担忧。
物产环能董事会的决策者可能比外界更清楚这场收购的战略意义,但资本市场的疑虑并未消散。标的公司能否在未来数年内贡献足够现金流来填补资金缺口这个窟窿,将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撰写成文。
发布于:北京市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